betway必威2025年5月23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,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成功摘得第七届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桂冠。
多年来,全市上下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持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,着力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,以锐意创新的勇气、敢为人先的锐气、蓬勃向上的朝气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志气孕育出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灿烂之花,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喜人佳绩。
信仰铸魂,初心如磐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乌兰察布市深入践行党的十八大、党的十九大、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,强化理论学习,提升本领素养,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。
周五清晨,集宁区百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“板凳课堂”准时开讲,社区书记用方言土语讲解,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。这样的场景在乌兰察布市200多个文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成常态。
十年来,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230多次,带动各地各部门开展各类学习活动23.6万场。领导干部、专家学者、先进典型、乌兰牧骑等宣讲队伍深入基层一线万余场的分众化、对象化宣讲,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实现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从党员干部到人民群众,理论化作行动之力,“强国复兴有我”的誓言响彻云霄,“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”的信念深植人心。
从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、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到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通过“关键少数”的示范引领和党员干部的全覆盖学习,借助党校(行政学院)培训计划等多种途径,积极响应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必威、教育人民、指导实践”的时代号召。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,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市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,更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信仰、追求理想的浓厚氛围。
十年砥砺奋进,信仰之光照亮征程。乌兰察布市正以信仰为魂,文明为脉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。
文明始于心,践于行。乌兰察布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、文明创建和文明实践,让文明素养和人文关怀成为新风尚。
从“新时代好少年”“身边好人”到“北疆楷模”“道德模范”,2000多名榜样标杆激励着每一个人。“人民楷模”都贵玛、“中国好人”钢宝力达、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董鸿儒……他们的事迹无处不在,全网传播量破亿次;生活照顾、精神慰藉,物质奖励、荣誉表彰,年均1500人次的礼遇活动,让先进典型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尊重。乌兰察布市坚持以先进典型为引领,构建培育选树、学习宣传和帮扶礼遇集一体的闭环工作机制,让道德之光熠熠生辉。
在凉城县的贺龙纪念馆内,17岁的李晓明和同学们正凝视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场景。“以前在课本里读到‘视死如归’四个字总觉得抽象,但站在这里,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。”这是乌兰察布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的一个生动场景。
38万“红马甲”志愿者活跃在文明交通、文明旅游等五大文明系列引导领域,1000多个文明单位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示范网络。3.6万幅公益广告、5800多场道德讲堂,让“24字”核心价值观悄然融入市民生活细节。
在商都县七台镇,“道德评议会”让文明新规写入村规民约。村民刘大爷感慨:“过去白事要摆三天流水席,现在一碗面、一束花必威,缅怀逝者、寄托哀思,负担轻了,心气顺了。”全市1200多个行政村创新修订村规民约,将移风易俗融入日常,红白事宴费用平均下降50%,文明祭祀实现全覆盖。
《人民楷模都贵玛》《国家孩子》《大榆树下》等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广受好评,文化滋养工程赓续精神血脉,带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。“我们的节日”系列活动覆盖城乡社区,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,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进百姓生活。
十年风雨兼程,美德之花开遍大地。乌兰察布市正以文明为帆,行动为桨,乘风破浪,向着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迈进。
宜居之城,细节见真章。乌兰察布市聚焦民生痛点,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惠民工程,让城市既有“颜值”更有“温度”。
漫步集宁区连馨苑小区,青砖步道与绿荫相映成趣,老人们正在健身区打太极。这个曾经的“问题小区”通过“三问于民”机制(问需、问计、问效)实现华丽蜕变。
为解决老旧小区短板问题,乌兰察布市以提升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为根本,深入实施“一区一策”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,从路面硬化、屋顶防水到管网改造、美化绿化,从推进文化、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完善“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老旧小区实现华丽转身。
针对城市“毛细血管”问题,乌兰察布市以整治背街小巷为抓手,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必威。全面改造破损路面、排水管网,以“绣花功夫”推进“净巷行动”,实现道路边角沟缝、墙根、绿地根部等细节位置的深度保洁。完善基础设施,维护检修1.2万盏路灯,照亮人民群众回家“最后一米”。
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,劝止乱堆乱放、私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。700多条脏乱差、曾被遗忘的“毛细血管”焕然一新。
农贸市场曾是乌兰察布市城市管理的痛点,占道经营、环境脏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。按照“科学选址、分批推进”原则,乌兰察布市在居民集中区建成10个标准化惠民园,并配备中央空调、智能电子秤等现代化设施,设立食品安全快检室进行严格把关。
“以前在马路边摆摊,日晒雨淋不说,还要东躲西藏必威。现在有了固定摊位,生意更稳定了。”在惠民园经营蔬菜摊位的李大姐笑着说。惠民园成了乌兰察布市文明城市创建的亮点,展现了整洁有序、诚信经营的新风貌。
十年耕耘志不移,满城旧貌换新颜。乌兰察布正以宜居为底色、幸福为追求,让“塞外明珠”的美誉在每个人心中绽放光彩。
十年磨一剑,文明谱新篇。乌兰察布市以“有解”“优解”“主线”“为民”“破题”的“五种思维”为引领,构建起“领导领衔、四级联动、全民共治”的创城体系,将文明创建转化为常态。
乌兰察布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统筹推进。70余名市区两级领导干部包联12个街道,229个单位与564个小区结对共建,形成“四个一”,即一套任务书、一份问题清单、一张路线图、一系列测评表工作法闭环管理链条。20余项规范性文件搭建起文明框架,文明从“创建指标”转化为城市基因。
“文明监督员”与“商户街长”共同织就城市治理网络,百姓意见箱与12345热线搭建起民情“高速路”,市民群众在“三包”机制下掀起全民共治热潮——这是乌兰察布用民心聚力绘就的文明图景。
在集宁区,商户作为“街长”每天巡查责任路段。他说,过去门前三包是任务,现在是习惯,街坊邻居都争着当文明标兵。门前三包市民满意度达99.9%,诠释着制度之力与民心之暖的双向奔赴。
市民张秀兰感慨:“过去创城是政府的事,现在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必威,文明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”文明实现了永驻,城市基因实现了代代相传。
十年创城路铿锵,文明薪火永相传。乌兰察布正以文明为魂、以实干为基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文明之光闪耀在北疆大地。
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站在新起点上,乌兰察布市将以“重启征程再出发”的魄力、“砥砺奋进再出发”的定力、“勇毅前行再出发”的毅力和更高的标准、更实的举措、更大的力度,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、更高水平迈进,努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“升级版”。
“这份荣誉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”乌兰察布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、市文明办主任李建军表示。乌兰察布将重点实施文明素养提升、城市品质提升、智慧城市建设、志愿服务提升和文化惠民提升的“五大提升工程”,同时,乌兰察布市将建立健全常态长效、群众参与和数字化评价的“三项机制”,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,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。
“我们既要擦亮‘全国文明城市’这块金字招牌,让文明成果惠及每位市民。”市委书记周凯表示,全市上下将按照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部署要求,继续发扬“吃苦耐劳、一往无前,不达目的决不罢休”的蒙古马精神,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,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更高层次迈进,让文明之花在祖国北疆常开长盛,让奋进的乌兰察布,向幸福更进一步。(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供稿)
十年创城路铿锵,文明薪火永相传。乌兰察布正以文明为魂、以实干为基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文明之光闪耀在北疆大地。